城市生活的歡樂要素
理想城市的八種想象
關于“理想城市”的想象是件仁者見仁的事情。比如柯布西耶,他的“理想城市”太牛了,他要消滅人行街道、臨街商業,他要讓整個城市漂浮起來,上面豎著摩天大樓。在此,遵循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偉大城市的生與死》中的重要觀點,我們只是提供一種城市模式,并自信符合多數人的想象。
第一種想象:鮮明地存在,并獨一無二
任何模式都是某種“謀殺”,謀殺單座城市的生命力。一座城市為什么要跟另一座城市一樣?這關乎城市市民的尊嚴問題、個性的尊嚴問題。在這個問題的探討上,《新周刊》為中國的城市做出了貢獻。
第二種想象:它是“雜種”城市
城市生活有很多需求,交叉混雜在一個地區才能有優化效應。功能分區將會扼殺城市活力、制造生活不便、交通擁堵致命性地無法解決。除了功能交叉,文化要多元。寬容的城市,才可能是雜種城市。寬容、自由的城市,才可能吸引創意階層,而文化的多元,才能更進一步刺激創意,最終推動經濟。
第三種想象:擁有優良的下水道
評價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龍應臺女士認為下水道是一個指標?!跋滤馈贝赋鞘械牡叵驴臻g,地下空間的構思與規劃是城市面向未來的重要表現,而下水道最具有代表性。比如巴黎的下水道,于百余年前規劃建造,其工程之宏偉、設計之精巧,堪稱奇跡,至今仍然在繁華的巴黎城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巴黎,海明威稱“在巴黎待過的人足夠幸運”。
第四種想象:行走在街上
讓人行走的前提是,城市的街區要小。街區小,道路自然就比較密集,鼓勵了步行,商店可以存活下去,就會成就街頭的豐富感。有了生機勃勃的緊湊街頭和公共空間,才有可能出現波特萊爾、本雅明式的城市步行漫游者。但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城市工作和居住的人,他們的良好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城市是他們的。
第五種想象:不同年齡的建筑并存
這些建筑涵蓋:標志性建筑、有歷史或美學價值的建筑以及普通建筑。前兩者承載歷史和文化,后者沉淀情感歸屬。普通建筑的保護亦非常重要,因為陳冠中說:“普通建筑才是一個城市的主菜、城市的母體?!笨上?,一個大大的“拆”,在王軍的《城記》中讓人痛惜至扼腕。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照顧眼前。
第六種想象:不過分擁擠的高密度
高密度不意味著過分擁擠。另外,城市密度一低,行人稀落,街邊商業無法生存,就會出現市區內的亞市區現象——功能分區明顯、汽車橫行、商店歸總在大型商場、居住只是為了睡眠,本來豐富、復雜的城市生活就淪為單調的亞市區生活。
第七種想象:它關照了人們的內心
一個理想的城市,由于良好的規則,窮人和富人和諧相處,相安無事;制度嚴懲違法的人,帶來多數人的安全感;服務機構工作高效,比如打了110,十分鐘內即可趕到現場;政府廉潔,沒有公車霸道,等等。
第八種想象:公共空間中人們有著良好的狀態
街道上綠樹成蔭,夏天走在街上可以悠然;政府犧牲掉一些賣地的利潤,根據街區規模興建街心公園,孩子們可以玩耍踢球,人們慢慢在這里熟識、交流;城市藝術家介入了公共空間的雕塑,帶給人們美好的享受和熏陶;上街不用擔心沒有干凈的廁所可去……人們的從容的狀態顯示著一個城市帶給人們的幸福指數。
城市生活憂患記
中國城市的八種悲情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國的城市化在某種意義上也未嘗不可看成是一場革命。說到革命,則不免想到電影《十月圍城》中的經典臺詞:“欲求文明之幸福,則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睕]有人會否認,中國的城市化正在經歷痛苦的行軍,痛苦的具象則是我們在城市中經常面臨的悲情時刻:地溝油、N連跳、大堵車、污穢的街道……當然,這里難以盡數那些細微的悲情片段,只是浮光掠影于最突出的城市困擾。
悲情一:飄忽不定的城市規劃戰略
——1887年,火災焚毀了當時還是小鎮的芝加哥城,重建之時,當局做了一個城市發展規劃,直到現在該城的建設還是依照這個規劃,沒有大的變化,那張規劃大圖至今還掛在市規劃局里。反觀中國,許多城市的規劃會隨主政者的更替而在數年內變幻不定。城市規劃的任意、多變、粗糙、落后,導致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也給許多人帶來了生活不便甚至投資損失。必須指出,城市規劃的多變與政府和官員自身利益的過于張揚,造成的城市普通公眾發言權空間狹小乃至利益無法得到保障有著密切的關聯。
悲情二:上行板結
——曾經大熱一時的電影《海角七號》的開頭,范逸臣摔碎吉他,說出電影的第一句臺詞:“×你媽的臺北!”如果鏡頭可以掃描神州大地,不知道多少青年正在說出這句臺詞,只需要把地名換一換。城市本來是許多人夢想的開始,而它如今容納的則更多是夢想的碎片。有人調侃:“中國夢就是你做夢?!睉艏贫?、城鄉二元、富二代、官二代……它們在有效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也在使社會底層進階之路日漸狹窄。城市正在變得危險,只因為在這里生存著太多心理失衡的人。
悲情三:汽車殺手
——水泥車、垃圾車、醉駕、“七十碼”……夜色漸濃的時刻,也是中國汽車殺手們肆無忌憚殘酷表演的開始。無怪乎韓寒感嘆“城市,讓人民死得早”。中國人的生命價值本已在系列災變、礦難中貶值,如今又與金錢掛鉤變得更加廉價,對于某些人來說,用汽車殺死一個人的代價似乎是可以輕易承受的。這也是群眾對奢侈品牌汽車肇事者更加關注和痛恨的根源。
悲情四:鄉土情深
——迅猛城市化只為中國帶來海量龐大建筑,而居住其間的人們,卻未充分擁有與之匹配的居住文明和生活價值觀。農耕文明下的“休管他人瓦上霜”心態阻礙了居民公共意識的成長。私拉亂建、隨意圈占公共綠地的行為四處可見,為社區做奉獻、參與社區公共服務建設的意識卻從未蔚然成風。他們有一棟別墅,面對大海,春暖花開,卻在院子中種滿了菠菜。
悲情五:重地上輕地下
——夏初,迅猛的城市洪澇災害即已凸顯了中國城市建設過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輕地下、重建設輕規劃”的問題。在城市排澇系統的建設規劃上,我們總是對極端降水情況估計不足。此外,“水泥化”、“硬質化”又給排澇添堵,使城市排澇系統不堪重負,雪上加霜。綠地日益減少,水滲透不到地下,而只能匯集到相對低洼的市區,最終導致城區出現積澇。
悲情六:永遠搞不定的基本生存
——雖則官方媒體早已在宣揚中國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的利好,但相信對于許多普通市民來說,這不過是徒增調侃的素材和一絲苦澀。如果說農民還可以依靠土地的收獲以及節儉的生活習慣部分免疫于高漲的CPI的話,工薪階層則是通脹的最大受害者,他們是固定收入群,物價微微上升,生活質量陡然下降。生老病死,每一階段都是負擔;吃穿住用,無一不耗資甚巨。每日奔波只為基本生存,又有誰會顧及城市的美好或骯臟?
悲情七:毒源環伺
——在粗放工業化和扭曲商業價值觀共同的粗暴教育下,中國人逐漸學會了許許多多冷僻的化學名詞。比如蘇丹紅、PX、三聚氰胺……通過各種渠道,比如居民區附近的化工廠、建筑材料、食品,毒素悄無聲息滲透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侵蝕著本就逼仄的生存空間。
悲情八:不可逆轉的異化
——城市越來越大,人卻越來越孤獨。人性屈從于物欲,這種異化現象在中國城市中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而它的后果也在駭人的社會新聞中漸露端倪。經濟學家陳志武在微博中談到,富士康連跳事件、多起屠童事件等,顯示以政府為主導、單純追求GDP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冷酷面。這種模式下,個人在GDP機器中只是一顆顆螺絲釘,是工具,而不是具有天賦人權、有血有肉、有心靈感受的人。陳教授認為中國需要從教科書開始,全面強化人文價值;需要類似五四時期的思想升華,以人的價值為核心的文化復興。
(選自2010年6月總第88期《建業》月刊)